累積30年5萬例的子宮鏡檢查經驗
茂盛醫院陳忠義副院長在不孕科擁有30年以上親自為病患檢查子宮鏡的臨床經驗,總計個案數超過5萬例!長久累積的經驗值,讓他一看就知求子婦女的子宮環境為何,以及不孕的徵結所在。他說,瘜肉、肌瘤就好像子宮腔內的違章建築,如果不先處理,胚胎就無法順利著床,當然就不能受孕。陳副院長深知子宮鏡的重要性,即便它是一項小檢查,但卻是關鍵所在,故不斷深耕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以嘉惠不孕婦女,稱他為子宮鏡達人,一點都不為過。
子宮鏡檢查,不孕婦女must do
不孕婦女在接受療程之初,除了基本的抽血項目外,子宮鏡檢查為健保給付的高CP值檢查項目,是不孕婦女的必做項目。曾有多次試管失敗的婦女跳過子宮鏡檢查,結果一再植入失敗卻找不到原因。此時,還是需要回頭再做子宮鏡,才不會一再徒勞無工。有時,陳副院長在進行子宮鏡檢查時,發現婦女為「子宮中隔」,會建議採取子宮鏡手術治療,以避免著床在中隔上發生習慣性流產。
▲由 BruceBlaus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4969115
曾經,他發現病患屬畸形子宮、雙或單角子宮,因考量其容易早產,會建議加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舊稱為PGS)」,並建議植入單顆胚胎,好讓脆弱或較小子宮腔的婦女能順利懷胎,並降低流產的機率和生產的風險。日前,就有一位具有雙子宮及雙角子宮頸上下並排的罕見案例,在陳副院長利用子宮鏡檢查及給予適切的不孕療程之後,最後順利受孕並產下健康的寶寶!
子宮鏡檢查,子宮腔癌變的照妖鏡
子宮鏡除了是不孕婦女的重要診查工具之外,也是婦科疾病的照妖鏡。陳副院長形容子宮鏡是醫師的另一雙眼睛。曾經,他為一位40歲以下的不孕婦女做檢查,發現瘜肉後立即切除,以為屬常見婦科疾病,當下也不以為意。然而,在送去做組織化驗之後,竟發現是「子宮內膜癌」!由於該症很少發生於40歲以下婦女,讓病患一時難以接受,所幸因做子宮鏡檢查得以即早發現、即早治療,尚屬不幸中的大幸。除了上述病症,子宮鏡手術也適用於瘜肉、沾粘、肌瘤、子宮中隔、子宮內膜增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
子宮頸管,也會影響植入成功率
除了子宮腔之外,子宮頸管也是近年陳副院長關注的焦點。由於每位婦女的子宮腔狀況不一,當然子宮頸管也是如此。雖然,它只有短短3至5公分的長度,但對不孕婦女在植入胚胎時,至關重要。部分婦女可能子宮極度前傾或後傾,甚至產生子宮頸管沾粘,故在植入時,可能因上述原因而無法順利將軟式胚胎植入管沿著子宮頸將胚胎送入子宮腔內,導致植入失敗。所以,陳副院長建議求診婦女一定要做完整的子宮鏡檢查,有助提高懷孕率,也能讓胚胎植入更為順利。
子宮鏡地圖,提高植入成功率的絕招
醫師除了要切除瘜肉、肌瘤等子宮腔的違章建築之外,子宮頸內的環境時而有如障礙賽。如曾做流產手術及剖腹生子的婦女都會在子宮下段留下疤痕或有沾粘的狀況,這會讓植入的難度提高許多。 所以,在植入之前要再做一次子宮鏡檢查,陳副院長會事先規劃一張「子宮鏡地圖」,想好軟式子宮鏡管子伸入子宮頸的角度。
一般而言,子宮前傾多會以12點鐘角度切入,但有時要微調成11點鐘或1點鐘;子宮後傾則多以6點鐘角度伸入,但時而7點鐘或5點鐘進入;除此之外,操作時還要注意何時要讓軟管轉彎才不會頻頻撞上子宮頸壁,以順利完成植入子宮腔的任務。這好比在垃圾被亂放的夜間小巷弄中如何能順利通過、不踩雷,靠的是豐富經驗,也需要手電筒這樣的好工具,而事前子宮鏡檢查正是醫師手上的利器!
子宮鏡檢查分為二類
在不孕症科中,子宮鏡檢查是試管嬰兒療程必備檢查項目。子宮鏡有分診斷型(軟式)或手術型(硬式),軟式子宮鏡主要用於檢查,而硬式子宮鏡則兼具診斷及治療的功能。
診斷型子宮鏡管徑約3-5mm,子宮鏡檢查能發現子宮腔內的病灶,幫助診斷子宮疾病(如:子宮內膜息肉、子宮沾黏、子宮中膈、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發炎等),協助找出無法懷孕的原因,子宮鏡檢查過程快速、方便且不適感輕微,所以通常無須麻醉。
相關介紹用圖下表格呈現:
子宮鏡種 類 | 用途 | 管徑 | 麻醉需求 | 適應範圍 |
---|---|---|---|---|
軟式子宮鏡 | 診斷 | 3.1mm | 不需麻醉(除非遇到困難案例,如子宮頸先天狹窄或手術造成閉鎖) | 適用於輕微或小型病灶 |
治療 | 4.9mm | 不需麻醉 | 治療能力較弱,僅適用於處理輕微或小型病灶 | |
硬式子宮鏡 | 診斷 | 3.5mm | 不需麻醉(與軟式鏡類似,除非有特殊狀況) | 診斷功能與軟式鏡類似 |
治療 (簡單病灶) |
5mm | 大部分無需麻醉,但對痛覺敏感者可選擇麻醉(需事前空腹並完成必要檢查) | 治療子宮內病灶的能力優於治療性軟式鏡,但無法處理太複雜病灶 | |
治療 (複雜病灶) |
9mm | 需要麻醉 | 可處理範圍較大或複雜的病灶,如較大範圍的黏連或黏膜下肌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