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甲狀腺問題 究竟該不該手術 :
先區分是功能異常還是構造異常兩類
一、甲狀腺功能異常-這類是指荷爾蒙分泌出問題:
- 甲狀腺亢進(甲亢):分泌過多甲狀腺素
常見疾病: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
症狀:心跳快、怕熱、手抖、體重下降、焦慮、突眼 - 甲狀腺低下(甲低):分泌太少甲狀腺素
常見疾病: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症狀:怕冷、疲倦、體重增加、便秘、臉腫、反應遲鈍
二、甲狀腺構造異常-這類是指甲狀腺的外型、組織出現問題:
- 甲狀腺結節:是腫塊,可以是良性或惡性。
症狀:有時無症狀,但可能會壓迫喉嚨或聲帶,甚至影響吞嚥或聲音 - 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症狀:整個甲狀腺腫大,可能跟甲亢、甲低有關,也可能單純是良性腫大
- 甲狀腺癌:惡性腫瘤,常見類型有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未分化癌
症狀: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或僅有頸部腫塊
是否需手術?評估四大指標
- 甲狀腺機能亢進,且藥物控制失敗-甲狀腺亢進(甲亢)無法用藥物或放射性碘治療控制時,可能會建議手術移除部分或全部甲狀腺。
- 症狀外觀過於明顯:有時候甲狀腺結節往外長,造成頸部有明顯凸起物,病患覺得不美觀。或因脖子明顯腫大(如甲狀腺腫)而感到困擾,選擇手術改善外觀。
- 疑似惡化或快速增大:甲狀腺結節雖為良性但持續變大,或有壓迫氣管、食道症狀,導致出現頸部異物感,呼吸費力或吞嚥困難。有些結節雖然一開始看似沒問題,但後來短時間內快速變大,或影像檢查有異常變化,也會建議開刀。
- 甲狀腺惡性腫瘤或結節:細針穿刺病理報告為異常,例如抽樣細胞有非典型變化,甚至是癌細胞,或已確診為甲狀腺癌。
甲狀腺手術介紹及適用患者建議
多元選擇根據病灶性質、大小、位置、美觀做個別化處理,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
- 傳統甲狀腺切除手術:透過頸部正中開口,視野清楚,適用於大部分病灶,尤其是惡性腫瘤或多發性病灶,是目前最穩定且標準化的手術方式。
- 微創3D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利用3D高解析立體內視鏡技術,從腋下、耳後等位置進入,視野放大且立體清晰,術後疤痕隱蔽,特別適合重視外觀的患者,如年輕女性或需要公開露頸職業的患者。
- 經口甲狀腺內視鏡手術(TOETVA):完全從口腔黏膜進入,外觀零疤痕,為目前最具美觀優勢的手術路徑,適合腫瘤體積較小、無轉移的早期病灶。
- 甲狀腺熱消融手術(如射頻消融):非開放性治療方式,透過超音波導引,使用熱能破壞結節組織,適合良性結節、功能性結節或不適合手術的高齡患者。
醫師會根據個別患者的病理診斷、功能狀態、影像特徵與個人期待進行整體評估與討論。早期介入、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通常預後相當良好,患者無需過度擔憂。最重要的是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選擇一個既安全又符合個人需求的治療方式。
【健康小故事】每個人的甲狀腺狀況都不同,手術不是唯一選擇!
林奶奶去年因為檢查出甲狀腺癌,接受了甲狀腺手術。這天,她帶著高三的孫女小雅來做甲狀腺檢查,結果顯示小雅的甲狀腺兩側都有腫大,血流也明顯增加。經抽血檢查後,確診為甲狀腺機能亢進(簡稱甲亢)。超音波沒有發現任何結節,醫師建議先使用藥物控制。林奶奶有些疑問:「為什麼我需要開刀,孫女卻不用?」
醫師解釋道: 「妳的狀況是因為有惡性腫瘤,屬於結構性病變,手術是治療的首選。而孫女是功能異常,暫時沒有腫瘤或結節,所以以藥物控制為主,未來再持續追蹤。」
同一天,另一位患者曾小姐也來到診間,因為左側甲狀腺出現不規則腫塊。經過超音波與細針穿刺檢查後,病理報告顯示是非典型細胞(Atypia),也就是無法明確判定良性或惡性的變化。曾小姐擔心地問:「像我這種情況,一定要開刀嗎?」
醫師回應:「這類報告我們會評估腫塊的大小、形狀、成長速度以及個人風險,再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有些可以先觀察追蹤,有些則建議預防性手術。」
【溫馨提醒】
- 甲狀腺的治療方式因人而異,無論是手術、藥物或觀察追蹤,都需要專業醫師依照個人情況做最適合的判斷。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通常都很良好,無須過度擔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