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多年前,曾爆發嚴重的塑化劑風波,引起社會對食品安全與健康的高度關注。當時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塑化劑可能對人體內分泌系統造成干擾,進一步影響生殖功能,甚至導致不孕。
近年來,科學界對於這類環境荷爾蒙的研究持續深入,國內外學者也將焦點延伸至一項更新、更值得關注的議題——「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
羅偉哲醫師表示這些存在於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細微塑膠殘留,正逐漸被證實對人類健康有害,特別是對生殖力產生潛在影響。
本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塑膠微粒對男性與女性生殖健康的可能影響,並分享最新的研究發現與建議,協助您為自身與家人的生殖健康做好把關。
了解塑膠微粒危害與塑化劑影響
什麼是塑膠?
塑膠由碳基聚合物骨架和數千種其他化學品組成,不同的塑膠聚合物中有不同特性,如顏色、靈活性、穩定性、防水性、阻燃性和抗紫外線性。
其中大多的化學物質都是有毒性的,包括致癌物、神經毒物和內分泌干擾物。世界衛生組織將內分泌干擾物定義為:「一種外源物質或混合物,改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從而對完整的生物體或其後代或(亞)種群造成不良健康影響」。

《美國生殖醫學期刊》刊登一篇研究,探討「雙酚類對哺乳類卵子造成的損害機制」,而2024在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年會中,也有專題演講聚焦於「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與女性生殖老化」。
這些研究與討論皆指出,塑膠微粒及其釋放的化學物質,可能對生殖系統產生不良影響,成為近年國際生殖醫學界高度關注的議題。
從醫學文獻可發現,國外對於塑膠微粒與生殖健康的關聯已有深入研究。然而,在台灣的生活環境中,塑膠相關產品仍極為普遍,包括手搖飲杯、寶特瓶、外帶餐盒與塑膠袋、化妝品中的去角質微珠,以及合成衣物中的微纖維等。
這些塑膠製品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皆有可能釋放出肉眼看不見的塑膠微粒,經由飲食、吸入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對健康構成潛在風險。
隨著研究不斷累積,了解塑膠微粒對男性與女性生殖力的影響已成為重要課題,有助於及早掌握預防方向,維護生殖健康與未來的生育能力。
塑膠微粒與不孕的關係
台灣自2002年起推行「減塑政策」,初期目標為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後續更制定相關辦法,例如限用一次性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塑膠飲料杯和塑膠吸管等。
然而,塑膠製品仍大量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限塑除了跟環保有關以外,也跟不孕症息息相關。
- 近年研究顯示,塑化劑對於男性生殖系統有多重毒性,可能與男性不孕相關。
- 而塑化劑更可能影響女性的內分泌功能,抑制生殖相關激素的正常分泌,並誘發氧化壓力與DNA損傷,進一步導致排卵異常與不孕的發生。
羅偉哲醫師建議面臨不孕困擾的夫妻,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例如戒菸、戒酒、調整作息與飲食。
塑膠微粒作為潛在的環境風險來源,如何有效避免暴露、降低其對生殖健康的影響,也逐漸成為生殖醫學關注的重要課題;了解塑膠微粒的來源與影響,是守護生育力的重要一步。
塑膠微粒如何產生?怎麼進入人體?
塑膠微粒定義為粒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膠,經由塑膠製品降解(需時數百年)的過程,慢慢釋放融入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主要透過飲用水(瓶裝水含高濃度)、食物鏈(海鮮與食鹽)、塑膠容器加熱釋放及空氣懸浮微粒吸入等方式進入人體。
粒徑越小的塑膠微粒,越容易進入人體並儲存在內臟器官內。研究證實,人類每週平均攝入約5克微塑膠,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這些微粒可穿透腸道屏障,累積於睪丸、卵巢等生殖器官,並在血液循環中檢測到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等常見塑膠類型。

塑膠微粒與男性不孕
許多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對男性生殖系統可能造成不良影響。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顯示,塑膠微粒可能導致精子品質下降與睪丸結構改變,其致病機轉包括引發氧化壓力、荷爾蒙失調、慢性發炎反應與細胞損傷等。
在動物實驗中已發現,聚苯乙烯等常見的微塑膠顆粒會破壞血睪障壁,導致體內抗氧化能力下降,同時促使睪丸細胞啟動凋亡路徑,使精原細胞大量死亡;此外,塑膠微粒還會干擾睪丸間質細胞的正常功能,抑制睪固酮的分泌,進一步影響精子生成。
研究顯示,暴露於高濃度微塑膠環境的動物,其精子活動力下降達37%,DNA碎片率增加2.5倍;同時觀察到睪丸內的曲細精管出現直徑變小、支持細胞產生空泡化等結構變化,導致精子生成效率下降約42%。
這些實驗結果顯示,塑膠微粒危害對男性生育力的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提醒大眾應提高對環境暴露因子的重視,及早採取保護措施,以維護生殖健康。
塑膠微粒與女性不孕
當女性長期暴露於高濃度塑膠微粒環境中,可能會引發粒線體功能障礙與基因表現異常,導致卵巢內原始卵泡數量減少約28%,同時卵泡周圍的顆粒細胞凋亡率也增加約35%。
此外,塑膠微粒可能干擾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軸的正常調節,研究中發現微塑膠濃度與促卵泡激素(FSH)呈現明顯負相關,顯示其對女性排卵機制有潛在抑制作用。
在懷孕方面,若每克胎盤組織中的塑膠微粒濃度超過20微克,則可能導致早產風險上升至1.8倍;此外,暴露在塑膠微粒濃度較高的環境下,胚胎著床成功率也可能下降約33%,胎兒出生體重平均降低達15%。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塑膠微粒危害已非單純的環境議題,更可能對女性生殖健康造成實質影響,值得重視並積極尋求預防與改善策略。
日常生活如何降低塑膠微粒暴露風險?
隨著醫學研究逐步揭示塑膠微粒可能對生殖健康造成影響,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有效減少塑膠微粒的暴露,成為值得重視的課題。根據現有科學證據,羅偉哲醫師提供以下幾項實用建議,協助民眾從「食、衣、住、行」著手,遠離微塑膠威脅:
- 減少瓶裝水使用:
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含量約為自來水的2至3倍。建議改用玻璃或不鏽鋼水壺盛裝飲用水,研究顯示可降低62%的每日暴露量;如需使用瓶裝水,也應避免重複使用塑膠瓶。 - 避免塑膠容器加熱:
塑膠容器加熱會釋放雙酚A等有害物質,風險增加70%,建議改用玻璃、陶瓷等耐熱材質盛裝食物;微波時塑膠容器釋放聚乙烯微粒量達每平方公分1200顆。
選擇紙質茶包,因為尼龍茶包沖泡一杯會釋放116億微粒。
食用新鮮肉類,因冷凍加工肉品每克含4.5-16.2個微塑膠,而新鮮肉類僅含0.03個微塑膠。 - 空氣品質管理:
使用HEPA濾網可去除62%的空氣懸浮微粒,每週吸塵三次則可減少41%的地板灰塵累積。 - 洗衣方式調整:
改穿天然有機棉衣物,並以冷水洗滌,能減少52%的微纖維釋放;每次洗衣八分滿、加裝濾網,也有助降低摩擦與塑膠纖維釋出。 - 個人洗漱用品:
選擇不含聚乙烯的磨砂產品,選用天然成分的牙膏,化妝品也盡量挑選生物可分解的包裝。 - 嬰幼兒照護:
嬰幼兒每公斤體重攝入量會是成人的7倍,奶瓶選擇玻璃材質,矽膠或木質玩具比塑膠玩具好。 - 政府若能參考歐盟預計於2025年全面禁止微塑膠添加物的政策,搭配社區回收機制與環境教育推廣,可進一步減少環境中塑膠微粒的累積與暴露風險。
從生活中減塑,為生殖健康把關
塑膠微粒已逐漸從環境污染問題,轉變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議題之一。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證實,這些肉眼難見的微粒,可能悄悄影響著人體的內分泌系統與生殖功能,對男性與女性的生育能力產生潛在風險。
雖然仍在釐清其完整致病機轉,現有的科學證據已足以提醒我們:預防勝於治療,從日常飲食習慣、生活用品選擇、居家環境管理做起,主動降低塑膠微粒的暴露風險,就是守護生殖健康的第一步。
關於塑膠微粒與不孕症,更多問題歡迎聯繫
- Line諮詢:茂盛專員
- 電話諮詢:04-2234-7057
參考資料:
- Xu W, Yuan Y, Tian Y, Cheng C, Chen Y, Zeng L, Yuan Y, Li D, Zheng L, Luo T. Oral exposure to 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reduced male fertility and even caused male infertility by inducing testicular and sperm toxicities in mic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3 Jul 15;454:131470.
- Geng Y, Liu Z, Hu R, Huang Y, Li F, Ma W, Wu X, Dong H, Song K, Xu X, Zhang Z. Toxicity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visible killers of female fertility and offspring health.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23 Aug 28;14:1254886.
- 遠見雜誌
- Landrigan PJ, Raps H, Cropper M, Bald C, Brunner M, Canonizado EM, Charles D, Chiles TC, Donohue MJ, Enck J, Fenichel P. The Minderoo-Monaco Commission on plastics and human health.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2023;89(1).
- Zhang C, Chen J, Ma S, Sun Z, Wang Z. Microplastics may be a significant cause of male infert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2022 May;16(3):15579883221096549.
- Kumar N, Mangla M. Microplastics and Impaired Male Reproductive Health-Exploring Biological Pathways of Harm: A Narrative Review.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2025 Mar 21:ioaf054
- Afreen V, Hashmi K, Nasir R, Saleem A, Khan MI, Akhtar M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microplastics on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 descriptive review.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3 Jul;30(31):76283-96.
- Inam Ö. Impact of microplastics on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insights from animal and human experimental stud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25 Jan 16:1-6.
- Microplastics and Fertility : Education for the Public.Brisbane (AU): Exon Publications; 2024. Published on 20 Dec.DOI: https://doi.org/10.36255/microplastics-fertility-public-education
- Zuri G, Karanasiou A, Lacorte S. Microplastics: Human exposure assessment through air, water, and f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3 Sep 1;179:108150.
- Munhoz DR, Harkes P, Beriot N, Larreta J, Basurko OC. Microplastics: a review of policies and responses. Microplastics. 2022 Dec 23;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