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將在年底臨盆的準媽媽,上月才以3D立體超音波看到寶寶可愛模樣,沒想到上周醫師用傳統的2D平面超音波為她產檢時,竟發現寶寶嚴重水腦。醫師強調,平面超音波仍是偵測胎兒健康的主要工具,立體超音「娛樂效果」大於「醫療效果」,想生健康寶寶的媽媽產檢時要特別注意。
孕婦注意
近年許多準媽媽為了先睹胎兒面目,不惜花好幾千元自費拍攝「胎兒寫真」,卻不知道3D超音波科技無法真正達到偵測胎兒健康的效果。
平面較有醫療價值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施以中昨天表示,該名懷孕二十二周的婦女,一直按時進行產檢,還自費進行3D立體超音波檢查,高興地跟老公分享當母親的喜悅,直到醫師為她進行2D平面超音波時,才發現胎兒腦部有嚴重水腦狀況。準媽媽原本無法接受「電腦上還吃著手指頭,可愛模樣的寶寶竟是無腦兒」,一再轉診,到最後才接受胎兒畸形的事實,於上周接受引產。
施以中說:「目前國內外產前檢查仍以2D平面超音波為主,3D、4D立體超音波只是輔助。」前者可於孕婦懷孕十八至二十四周左右,明確診斷出胎兒骨頭發育不全、腦部缺陷、肢體異常或是腎水腫等毛病,醫師可藉此適當建議孕婦終止懷孕,或進行胎內治療,極具醫療價值;而立體超音波則較常用於胎兒血管發育異常研究,對準父母來說較不具臨床意義。
3D影像非全然真實
此外,由於立體超音波是藉由電腦數位影像合成,影像並不全然真實,曾有人中部位較深的胎兒被誤判為有兔唇,也發生過胎兒產前在電腦影像中五指健全,出生後卻缺一指,造成不少醫療糾紛。
施以中建議:「與其要自費進行立體超音波,不如從傳統的平面超音波中,自費檢測更多項目,生一個健康寶寶。」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則說:「醫師可以2D平面超音波為主,3D立體超音波為輔,兩者都檢查並不衝突。」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