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妙軒岐博愛濟眾 杏林聖手百子圖開

2006.05.15
媒體報導

專訪婦產科泰斗李茂盛校友
術妙軒岐博愛濟眾 杏林聖手百子圖開

眾裡尋他千百度

        乍暖還寒的料峭春日,校長帶領著圖書館謝漢星主任和筆者驅車前往台中,拜訪遠近馳名,醫學史上「做人」最成功的試管嬰兒醫師李茂盛院長。車子緩緩駛入川流不息的台中市區,筆者眼睛一直在大街小巷中游移,尋找今日我們所要專訪的對象—「李茂盛婦產科醫院」。在北屯路上,從遠處即可看見傳統楷書字體的「李茂盛婦產科」招牌,此外還有兩個顯眼的黃底紅字招牌,寫著「尖端不孕症醫學」、「附設試管嬰兒中心」,說明了醫院主人李茂盛校友挑戰自然生殖的專長。「李茂盛婦產科醫院」,門面狹窄、櫃檯後方堆放著一疊疊泛黃的病歷資料,掛號後,病人資料仍靠護士以「人工搜尋」方式抽出檔案。很難想像,外表不起眼的醫院,是超越國內醫學中心、媲美世界級的試管嬰兒中心。

        在秘書盛情的招待下,我們走進一間豪華的會議室等候李院長。柔和的燈光,舒適的沙發,在這寒冷的氣候中增添了許多的暖意。半晌,剛從中國醫藥大學上完課的李院長出現在我們眼前。今年五十四歲的李茂盛院長,沒有名醫的派頭,笑起來有兩個酒窩,和藹親切、平易近人。原以為是重要集會的小型國際會議廳,在院長不經意的介紹下竟然是供病人等候的休息室。「讓病人能有個舒適的看病環境,如同置身家中,是我們一直實踐的目標」,隱約中,李院長對於醫學的態度似乎可看見些端倪。四個人坐定後,開啟話匣子…

 

實驗室的啟蒙  奠定醫學的萌芽

        回憶嘉中生活,上學印象最深刻的是騎腳踏車上嘉中坡,每天的那一小段路,象徵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的毅力,也意涵著想要含笑收穫,必得先辛苦耕耘;在經過嘉中三年的焠鍊,培養開闊的胸襟和鍥而不捨的求知慾,未來必也能更上一層樓。

   能有今日的成就,院長充滿感激之情地說:「一切都要歸功於當年嘉中提供很好的學習環境:幽雅的圖書館、寬敞的體育館、清澈的游泳池,當然還有決定我一生的【生物館】。看到標本,著實喚起我對生物領域的好奇,也因有這樣的設備與資源,啟迪我對醫學的興趣,而決定我未來的走向。當年嘉義中學在雲嘉南地區是首屈一指的名校,有所謂『南嘉中,北建中』的稱號;不但匯集全國名師,在校學生也都是雲嘉南的菁英。當年沒有能力分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都來自於外縣市,學校有良好的讀書風氣,不管是課後,或是假日,或是考試期間,同學們都會不約而同的主動到學校自習。而同學們的自治能力很好,上課認真聽講,不需師長的管教,也能主動的整理好教室」,這樣優良的傳統一直深植在李院長的心裏。

        當然,除了感念嘉中提供完備的硬體設備外,優秀的師資陣容更是令院長深深懷念。「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健二和陳哲老師。在數學新體制的教學下,王健二老師剛從師範大學畢業,因為年輕,熟悉新的教學法又對學生很好,所以學生對他的評價頗高。而美術老師陳哲則是個有才氣、有創意又待人客氣的藝術家。」大抵而言,老師們都非常認真教學,嘉中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培養成功的人格,讓嘉中在當年僅有二十六間大學中,升學率可高達百分之五十一(建中不過百分之六十五)。

  對於嘉中的學生,用「允文允武」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除了專注於課業外,「在學校最常玩的就是球類活動,像籃球、游泳,尤其是籃球,我們還有班隊、校隊呢!」李院長非常得意的笑著,似乎

隨著時光機,又沉湎在過去單純的高中生活。「我們假日校外生活也很充實,因同學間感情互動很好,所以常常騎著腳踏車帶著餐包去郊遊。最常去的地方是天長地久、關仔嶺。在寒暑假,還會參加救國團活動。」

鋼索上的醫生  人世間的上帝    

        嘉中畢業後,考上中山醫學院,還到日本拿了博士,又到美國研修,如今成為名醫。選擇當醫生是為了想改善家裡的生活,畢生投入人工生殖科技領域這條路卻是因緣際會。「中山醫學院畢業當年,生殖內分泌還在萌芽階段,相當冷門。那時成績好的志願都是婦產科,因為『剖腹產一個十五分鐘,五六萬就入袋』,那時婦女遇到不孕或月經不規則等內分泌問題,只有二三百元的診療費,常被忽略。」由於當時人工生殖技術有待加強,許多盼子心切的不孕夫妻願望難以達成,有的因無法生育而婚姻瀕臨破碎,病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沉重哀戚的表情,讓院長久久無法釋懷。在深刻感受到病患需求下,原本在加拿大學習輸卵管整形技術,一九七八年,英國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給了院長新的啟示,他又到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學習最新的試管嬰兒技術。病患求子心切的心情是院長最大的動力。

  一九八六年,台北榮總誕生了台灣第一例「試管嬰兒」,隔年,李院長就在中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用自己的醫療團隊,製造出全台第二例試管嬰兒,讓緊追榮總的台大、長庚紛紛跌破眼鏡,刮目相看。

   不過,二十年來,人工生殖這條路並非一路順遂,對生殖研究有一股無法抑制的熱情,手握操控生殖的「鑰匙」,常使得李院長超越法律限制,像是一個走在鋼索上的醫生,在病人的託付及法律倫理之間拔河。曾經有過挫折,也曾經有想放棄的念頭。「我從醫以來只想到要救人,沒想到所做之事會觸及法令」,一九九○年,李院長完成全國第一例「借卵」試管嬰兒,當時人工生殖法草案還沒通過,遭到衛生署「警告」。也曾因幫卵子老化的病人,進行大膽的「注射細胞質粒腺體」轉植手術,因未經人體實驗,又可能有基因殘餘疑慮,及可能導致的粒腺體遺傳性疾病,而遭衛生署罰款十五萬。

 

送子福星  婦產泰斗

        在人工生殖領域,李院長至少創立過五個「全國第一」和二個「亞洲第一」,如亞洲首例冷凍胚胎、亞洲首例成功誕生四胞胎試管嬰兒。二00四年八月,他和工研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合作,成功從不孕症患者的囊胚中,培養出第一株具台灣人遺傳特性的「胚胎幹細胞」(TW1),比國外購入的幹細胞更適合治療國人疾病,技術可說領先國內其他醫學中心。

   行醫二十多年的日子裏,他締造了無人可及的紀錄,在他手中完成了五千多名試管嬰兒,佔全台試管嬰兒的三分之一;人工受孕方面,為世界製造了兩萬多人,讓上萬對不孕夫妻一圓宿願,擁有屬於自己的新生命,尊稱他是台灣的「送子公公」,一點也不為過。

  李院長的病患大都歷經無數次失敗, 當別的醫生束手無策,才找上他,把希望寄託在他身上。這些病患,包括想把白曉燕重新生回來的白冰冰、脊椎損傷無法生育的夫妻、娶了太太的變性人等等;近來,他最受矚目的就是陸軍上尉孫連長死後取精一事。

 

視病如親  仁心仁術     

        十三年的醫學培育造就出現在的婦產科泰斗,在亮眼的外表下,努力的過程必也有所犧牲!但在院長眼裏「工作過程是享受,目標達成也是一種享受。玩樂不過是暫時虛華的享受,但救回病人卻是心靈一輩子的享受。曾經一個星期未闔眼、曾經自己輸血…,這些都只為救回一條命,或許在別人眼裡我是儍子,我很辛苦,但搶救生命的過程,當你讓一個人重生的那種心情,卻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對我而言,那就是一種【永久性的享受】!」是受小時環境的影響,對弱勢族群付出更多的愛心與幫助,「在這世界上本就不該有所謂的差別醫療待遇!經歷過人生的幸與不幸,我對病患也更能設身處地想」堅定的口吻中所夾帶著的是對生命更熱忱的執著。「助人生子」,享受「從無到有」是李院長的成就,也是樂趣。

        在創造的試管嬰兒五千人中,其中最大的試管嬰兒已是19歲的優秀高三學生。談及行醫經驗中,遇過幾次讓李院長終生難忘的個案。「有人順利懷孕生子後來到醫院感謝我,看到我便激動的下跪許久,因為是嫁於豪門必須傳宗接代,若沒有我,可能會因不孕而被先生離棄。還有人跑來跟我說廟宇的神明指定要她來找李茂盛,說我的名字是『十八子,事業茂盛』呢!也曾經有位企業家,因無香火子嗣,導致家族事業無法維繫經營的壓力,後來經試管嬰兒順利產下一男一女,目前員工已高達兩三千人,還擴大規模中。原來會因為我【借上帝之手,彌補人間缺憾】而帶給人們希望,給予社會生機。」此時,在李院長的臉上看不出任何一絲驕傲的表情,流露出的是對自己專業領域更篤定的信心。

  在台中北屯路開設的「李茂盛婦產科」,投入兩千萬元在醫院內附設「生殖研究中心」,有五、六位醫師專職研究,又在醫院頂樓花一千萬台幣成立一個國家級的「動物實驗室」。這家外觀不起眼的婦產科,不僅有警察定時巡邏,還附設停車場,聘專人貼心代客泊車,甚至美、加、日、菲律賓等也有不少病患、不孕夫婦組團來台,門庭若市。外國病患住在醫院後方的飯店,飯店備有專車,到機場接送,李院長的醫院是具有企業化的潛質。

 

勤能補拙  嶄露頭角

  看到李院長現在因為幫助無數不孕夫妻得子,享有盛名和財富,但在揚眉吐氣的外表下,沒人能想像,他曾經是連四塊學費都付不出來的貧戶之子。曾有兩個階段是李院長人生中最艱困的時期,第一個階段是國小時期。

  李院長在十一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早年家裡實在太窮,還曾一度被送去當養子。飢餓,是他童年最深的經驗。過年,更令人難堪!來家裡討債的人,逼得大人往外躲。討債的人拿不到錢,講難聽的話,小孩們在旁邊聽,心裡很難過,只好低著頭,躲避鄰家小孩,踩著冰冷的田水,到田裡工作。小學曾因繳不出四塊錢學費,差點輟學,爸爸要他把家裡的牛牽去賣了,「我到牛棚,牛睜著眼看我,我看牠,怎麼捨得,那是家裡唯一的…」,說到這,院長哽咽著,紅了眼眶。「回到

學校,站在走廊,不敢進教室,整整一個月,當時的意念是:打拼,一定要去做,沒拼沒機會,絕不能向環境低頭。」  

   還有一次是「記得在美國研修時,實驗室裡有以色列人、法國人、東方人三種人,猶太人排斥東方人,又加上我英文不好,教授根本不理會我。自己發奮圖強,星期六、日還做實驗,有一天下大雪,當時氣溫是零下50幾度,天氣嚴寒,教授突然回實驗室,看到我非常震驚,問我:『Dr. Lee,Why are you here?』教授被我的認真所感動,才慢慢和我接觸,和我討論研究的作法,把知識傳授給我。」

「小時家境不好,沒有得力的背景,一切都須靠自己。愈到挫折困難時,心中唯一的意念就是『一定要堅持到底!』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生並非一路順暢,想要成功就是要付諸行動。要爭一口氣,做給大家看,一旦衝破難關,成果就會是自己的。愈艱困的環境,就愈要努力,後天仍能彌補先天的不足;如果遇事就裹足不前,那就什麼都沒有了。」就是這樣一股意志力讓李院長去克服這一路走來的種種挫折與磨難。

 

旭陵黌舍  桃李傑出

       人生就是一連串學習的過程,從無到有,從失敗到成功。揮灑汗水和淚水,一次次的嘗試再嘗試,一次次的挫敗和打擊,最後才能贏得勝利的喜悅和榮耀。

   李院長一直強調「後天努力可彌補先天的不足」,就像他借上帝之手,來為世人送子一般。「想當年,在嘉中下課時間,因為教室吵鬧,就躲到廁所去念書。當年聯考,全國十萬考生,我數學考了全國50名內,全校第一。因家境貧困,無法補習,三年全靠自己研讀,藉由教育部提供的課外資料,勤於演練,就能有好成績。」

   李院長雖然置身於醫學工作非常忙碌,但「每年我都會觀察嘉中的升學率。嘉中有很好的傳統,讀書風氣佳,最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很勤奮,素質在中等以上,加上優秀老師的諄諄教導,整體的表現都是出類拔萃。」畢業校友多係社會菁英,遍及國內外各角落,貢獻國家社會,都是以嘉中為榮;在醫學界,嘉中學生佔有一席之地,不輸建國、南一中。「當年,我們班畢業的五十位同學,有四十位都是在醫界服務的」,期勉嘉中的學弟妹們,能珍惜學校所提供的資源與設施,繼承嘉中優良傳統,再加以發揚光大,能有更好的表現,才不會辜負前人種樹的苦心。李院長語重心長的這一番話對於嘉中的學弟妹們是有著更高遠的期許。(何經校長、謝漢星主任、呂慧茹老師專訪,呂慧茹老師執筆)

SHARE
分享娃娃
loading icon
資料讀取中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