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先天沒有子宮的瑞典婦女接受子宮移植,順利產下寶寶,成為醫學史上首例移植子宮成功生育的案例。但國內婦產科醫師表示,技術上雖可行,但臨床實用意義不大,沒必要為了生孩子承擔移植帶來的排斥風險。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子宮移植技術在醫療角度上是進步的,但臨床上並不實用,一般器官移植主要目的是維生,針對不孕症,依現在的科技可以代理孕母取代,移植帶來的不只有排斥問題,更可能有其他不可預期的併發症。
中山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李茂盛表示子宮移植技術上並不難,主要是將移植來的子宮動脈、卵巢動脈以及韌帶,3個點接上就可大功告成,「以國內醫師的技術水準,沒有問題!」
「但困難在於,一般肝、腎、肺可切除一部份捐贈者的器官,但子宮無法部分捐贈,那要從哪裡找子宮捐贈來源?」黃閔照指出,國內因為子宮肌瘤、癌症等疾病切除子宮的人數,每年約1萬例,多數年齡在42到46歲間,大都是已完整生育過的媽媽,很少看到年輕的子宮切除患者,移植使用率應不高。
不過,李茂盛採樂觀態度,他表示,台灣每2000至3000人有1位先天性無子宮,在國內的代理孕母法還沒有通過之前,子宮移植或許是另一個解決辦法。
他也提醒,移植子宮前提是卵巢功能正常,40歲後卵巢功能下降,移植就沒意義了。此外,接受移植者須服用抗排斥藥物,藥物對胎兒的預期影響包括基因突變、胎兒畸形等,可能到18歲後才會發現,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