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由李茂盛院長帶領的茂盛生殖醫學中心團隊遠赴法國巴黎,參與全球生殖醫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研討會之一——第41屆歐洲生殖醫學年會(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ESHRE)。本次會議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殖專家與研究者,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並為生殖科技的未來發展開啟嶄新篇章。

一、利用黏彈性特性評估卵母細胞活力的新型檢測技術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A Novel Oocyte Viability Test Utilizing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本研究針對 ICSI(單一精蟲顯微注射)前之卵母細胞進行黏彈性測量,作為細胞品質與發育潛能的評估依據。該技術由茂盛醫院聯合中山醫學大學與 Inti Labs 團隊共同開發,使用微量吸力測定卵子在受力下的變形特性,藉此分析細胞膜與內部結構的機械反應。
研究中將 365 顆卵母細胞依黏彈性反應分為 A、B、C 三級,並追蹤其受精後的發育表現。結果顯示,雖三組在受精率無顯著差異,但 A 級卵子於 Day 3 優質胚胎比例(87.8%)及 Day 5/6 可用囊胚形成率(64.8%)皆顯著優於 C 級卵子(分別為 67.5% 與 42.5%)。
此項技術具非侵入性、可即時取得數據之特性,未來可望成為 ICSI 之前篩選高品質卵子的重要輔助工具,甚至延伸應用於冷凍卵子評估與卵源分級,有助提升試管療程整體效率與成功率。二、雌激素接受器α表現與子宮內膜容受性及妊娠結果之關聯性探討
(Associ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Expression with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 ERA(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alysis)檢體中的一項關鍵生物標誌物——ERα(雌激素接受器α),探討其在子宮內膜不同容受性階段中的表現變化,以及與懷孕結局之關聯性。
研究分析 126 位 ERA 受試者的內膜組織切片,透過免疫染色與圖像分析技術進行 ERα 定量。結果指出,ERα 表現雖隨容受性階段(例如 early receptive、receptive、late receptive)有顯著變化,但在成功懷孕者中,其 ERα 表現值顯著較低(1.26 vs. 1.38, p<0.001),顯示過度表現可能與內膜過度活化或發炎反應有關,進而降低著床成功率。
本研究為 ERα 在 ERA 評估中提供新的解釋維度,未來可望成為判斷著床機率的輔助指標,亦對反覆著床失敗患者之個人化療程調整提供臨床依據。
茂盛醫療團隊始終相信,科學研究不僅是臨床醫療的後盾,更是推進療程品質與成功率的重要引擎。未來我們將持續透過科研成果回饋臨床,為每一個追求生育夢想的家庭,提供更精準、更值得信賴的生殖醫療。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本次發表之研究內容或相關療程應用,歡迎洽詢茂盛生殖醫學中心。